回首頁  |  服務信箱  |  搜尋: |  English Version  
 
 帳號
 密碼
 _
 
版本:2.3.10
 
瀏覽人數:00000197
HOME > 好書介紹 > 好書內容
田園城市線上新書發表---《獨特物件 建築與哲學的對話》
瀏覽人次:2773次

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努維勒 JEAN NOUVEL 譯者:林宜萱,黃建宏 32開本 精裝 黑白頁 112頁 2002. 9月 定價200元 ISBN 957-0406-77-1


獨特物件 
建築與哲學的對話
 
Les objets singuliers  
Architecture et philosophie
 
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努維勒 JEAN NOUVEL
 
 
譯者:林宜萱,黃建宏
 
32開本 精裝
 
黑白頁 112頁 2002. 9
 
定價200元  ISBN 957-0406-77-1
 
 
 
 
 
 
 
這場哲學家與建築師對談的創舉,是由法國作者之家協巴黎維列特建築學院所促成。這個原名為「都市步道橋」的計畫進行了六場會議,成為學院與非學院之間的重要事件。本書的主要內容文脈就是尚˙布希亞與尚˙努維勒在會談中所進行的對話。
 
將對談付梓出版的想法出現後,作者便根據所進行的討論主題,及個人關於這些課題的全盤思考,重新將對談內容作深入的增改,以期尋求建築上的解決方案,或說切近建築最為基進而必要的未完成志業:獨特性。
 
何謂獨特物件?一種無法替代的奇特事物、一顆隕石或說集聚於一點上的絕對。可能是一個想法、一棟房子、一種顏色、感情或一個人。但獨特性總是使得事物置身險境。面對今天文化的媒體化與世界化、價值的折衷,面對思考只剩下零散意見的庸俗化現象,哪裡還能找得到獨特物件(獨創的建築)?如何界定、創造、保護、識別出這些物件?圍繞著尚˙努維勒與尚˙布希亞兩人關於這個課題的對話,還觸及到了其他往後幾年可能遭遇的一些根本問題。他們想像著明日之城將會是什麼樣子,同時自問為何透明的理型會慢慢地滲透到從政治一直到建築等等不同界域。最後,他們則討論到自由的困難。
 
所以,這是一本關於獨特性的評論,豐富了他們兩人各自的作品與研究。而且它也同時作為一種倫理學。面對眼前的巨大變動,這無疑是一份精采而熱情的文本。
 
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法國哲學家兼作家,曾於多所外國大學任教。同時也有一本重要的攝影集問世。他寫了許多評論集,特別是《關於誘惑》(Gallimard出版,1988)、《惡的透明》(Gallimard出版,1990)、《不可能的交換》(Gallimard出版,1999);中譯本有《物體系》(時報出版,1997,已絕版)、《擬仿物與擬像》(時報出版,1998)及《美國》(時報出版,1999)。
努維勒 (Jean Nouvel),國際知名法國建築師,已有許多作品,其中包含阿拉伯文化中心與卡地亞中心。近來,贏得了巴黎原始藝術美術館的競圖案。
 
中文版推薦序由: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朱元鴻、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劉維公、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褚瑞基 撰述。

〈兩派胡言,的獨特愉悅〉/朱元鴻

……對話的體裁與主題提供了一些具體的新場景:建築、空間、前衛藝術、城市、全球化。即使熟悉布希亞的讀者也能不時發現一些意外而具啟發性的評論。 ……努維勒是貢獻相當的對話者。在〈對談一〉他努力誘發布希亞的評論,認真嘗試以布希亞的概念來表述自己的觀點。在〈對談二〉我們卻聽到努維勒發表許多流暢而光芒閃耀的評論,而且不時出現與布希亞看法相異的判斷,例如對於丹下健三的設計,對於「透明」的想法。他對於「博堡」的評論,值得與布希亞的〈博堡效應〉並列閱讀。關於都市空間的調整與更新,兩人的對談值得都市社會學與城鄉研究的參考。努維勒對於柏林圍牆舊址的精彩構想──從隔絕兩邊的禁制地帶,轉化為文化、娛樂、社交活動展現活潑生命力的交會地帶──令我們惋惜其尚未實現。努維勒對於玻璃在廿世紀極具感性潛能的運用有敏銳的捕捉,他說「玻璃變成了一種語言」,堪稱精彩的材料符號學…… 

〈通過獨特物件讓建築死而復生〉/劉維公

……獨特物件是布希亞與努維勒在書中所提出的基進性建築概念,而它正是當代建築死而復生的關鍵。獨特物件具備無法取代的本質。此一本質力量的獲得是因為每件獨特物件皆是積極探索建築形式的蛻變,抗拒任何類型學的、意識型態的、教條主義的束縛控制,對抗擬像與複製的同化力量。建築奇觀不是獨特物件的特色,其特色則是在毀壞某一種建築形式,同時讓另一種建築形式新生。符號擬像的操弄宛如宇宙的黑洞,只會不斷吞噬建築的創新力量,讓建築成為靜止的死水。獨特物件是讓這死水波動的大塊石頭!

〈對話〉/褚瑞基

……布希亞及努維勒對於「建築與哲學的對話」開始於「什麼是真相?」,而最終這兩個領域的對話結束於他們兩人對於人類智慧一致的樂觀與期待。人對於智慧的熱情便是「哲學」 (Philoi - Sophoi),那建築又是什麼呢?是由玻璃、鋼筋混泥土所建起的大樓;是由建築師日以思索的計劃執行方案;還是由結構計算數字中所得數據的忠實執行呢?都是,但也是另一種人類對智慧的熱情。這種熱情為的是要保護人類的兩種資產:一為知識,一為文化。這兩個既不單是傳統,也不單是既有、既存的種種;而是人類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所作的創作,以及它們的累積,以及正在進行及未來的創作(努維勒稱之為探索)。儘管過去、現在及即將有的創造都經歷矛盾──那些來自社會學上、經濟意義上、政治上以及道德上的矛盾架起了層層的束縛;但也就是因為人類總還是具有智慧上的價值,他們曾經並也必將在未來衝突中找到轉折、轉承的關鍵,並找到自由;也就是靠著超越而非承襲,布希亞及努維勒相信哲學與建築都將找到一條指引的道路。……

 
譯者
林宜萱 就讀於巴黎 La Villette國家建築學院第三階段
黃建宏 就讀於巴黎 第八大學哲學所美學組博士班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Garden City Publishing Ltd.
企畫編輯  席芬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4巷2弄5號9樓        
TEL:(02)2397-2551/2397-2719       FAX:(02)2397-1843   
http://www.gardencity.com.tw  e-mail:gardenct@ms14.hinet.net

   




= 回上頁 =